注解有什么用
可以让程序自动完成一些事情,从代码功能设计上,更高效、更清晰的完成业务功能解耦,让业务代码更聚焦于业务开发。
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场景都可用 TypeScript 注解实现:
- 依赖注入 DI
- 运行前后的 Hook
- 转换请求参数、返回值 Transform
- 参数验证 Validation
- 监听属性变动 Watch
- 扩展属性和方法 Extra
- 序列化与反序列化 Serialization
- IDE 检查工具,如过期检查,通常只有几个规范,IDE默认适配。
- 测试框架工具
前端项目打包发布后,时间一久,项目上出了问题,就很难知道当时的打包状态,甚至什么时候发的版本都忘了。
介绍一个本人开发的插件,每次打包时,记录打包时依赖库的版本号信息,和打包时间,可以给事后定位问题多带来一点点信息。
例如:
/** build at 2022-05-17 14:57:45 , version info : {"react":"16.8.0","lodash":"4.17.21"} */
// ... 你的代码
插件 Github 地址 : https://github.com/ada87/vendor-version
npm install --save-dev verdor-version
WebPack
是我一直不是很喜欢但又不得不用的一个工具。主要原因:
最近发现了一个新的工具:esbuild
,主要特性一个字 快 !
EsBuild : https://esbuild.github.io/
当然,眼见为虚,Run了才为实
出于好奇,昨天搜 Web 3.0 了解一下,由于没有太权威的材料,大都是商业、投资之类的,整理的时候也感觉很懵,到底 Web3.0 为什么会是下一代互联网,以下是我个人的思考。
我觉得,不同的几代网络表现上来看,还有一个很明确的特征区别,就是 内容形态
Web 1.0 = 内容不够
Web 2.0 = 内容太多
在 1.0 时,上网的人都是探索者,网络上病毒泛滥、内容稀少、网速慢,很多内容都需要找到专业圈,甚至需要订像《电脑报》这样的杂志才能解决,网络公司提供的产品功能都不一定齐全,要上网要先会电脑,门槛太高了。
而在 2.0 时候,网络环境好了很多,网络环境变的规范,网络公司提供的产品不仅功能全,用户体验度也在蛮好,使用门槛也直线下降,后面智能手机这样产品几乎是消除了上网的门槛,所以 Web2.0 指的就是人人都上网的这个时代。
不同的图形表达,体现的差异会不同,应该使用什么图形?目前最流行的 Extreme Presentation 介绍的选图步骤。下载英文原版PDF 。
根据PDF的内容,我重新制作了一个更方便的 我的在线中文脑图版 | 下载中文脑图版XMind :